以往春节前夕,社会各界会对银行形成较大现金需求,而节后现金回笼,是每年最为典型的季节性因素。今年为应对节前资金紧张,央行官方微博20日发布称,央行将通过“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为在现金投放中占比高的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操作期限28天,资金成本与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大致相同。
其中,“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被称作是央行此次独创的创新型货币工具。不过,对于这一工具的定义,央行并未给出更多的解释。
“新大招儿”很给力
央行首次祭出的这个新“大招”是什么意思?效果如何?
现在用一个通俗点的比喻来解释。继“酸辣粉”(SLF)和“麻辣粉”(MLF)之后,央行再度创新货币政策操作工具,为市场端出了“特辣粉”(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Temporary liquidity facilities)。
招商银行资产管理部高级分析师刘东亮总结道: “这不是市场之前疯传的降准,本质是一个不要抵押物的28天期逆回购”。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副总经理石磊则表示,这不是特辣的粉,这是降价的麻辣粉而已。
“这跟降准的根本区别在于有成本的存在。降准没有成本,而‘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根据市场情况,却需要支付同期限公开市场操作利率,在2.5%-2.6%之间,只是不需要抵押债券。” 恒丰银行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表示,准备金是银行自有资金无需付息,同时降准后除非再次提高,没有归还的问题。而该流动性便利在到期后要归还,属于再贷款性质。
同时,在董希淼看来,央行首创“临时流动性便利”操作还可以解决质押债券不足的问题。央行常用的“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需要金融机构向央行提供高信用等级债券质押,但受制于商业银行持有国债、金融债等高等级债券规模制约,所以这次运用临时性流动性便利属于信用融资工具,可以解决质押债券不足的问题。
中金公司表示,“该操作表明了央行保持流动性稳定、避免市场利率飙升的意图。”尽管去年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超预期增长6.8%,但中国经济仍面临诸多考验,如房地产调控潜在影响的不确定性、中美贸易博弈可能带来的外需风险等。近期债券市场波动也显示了金融去杠杆过程中市场运行的脆弱性。
中金公司认为,“在此背景下,央行需要保持货币条件大体稳定,防范流动性风险。”
“新大招”也是不负众望,据了解,1月22日,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结束连续六日的全线上涨,1个月品种终结51日的连涨,宣告春节前持续紧绷的市场流动性暂松一口气。这缘于上周五(1月20日)央行祭出的一招创新工具为几家大型商业银行提供了临时流动性支持。
“钱荒”暂缓 还会“降准”吗?
“大招儿”放出之后,效果显著,春节前的“钱荒”暂缓。但是问题来了,到底该不该降准?
在资金如何紧缺的情况下,一些市场人士再次对降准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自2016年3月1日执行下调0.5个百分点之后,尽管央行外汇占款大规模缩减,但存款性金融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却一直没有下调。
乐视控股高级副总裁、乐视金融CEO、中国银行前副行长王永利认为,尽管央行灵活运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如正/逆回购、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中期借贷便利(MLF)、常备借贷便利(SLF)等,总体上保持了市场适当流动性,但却大大加重了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
而在另外一些专家眼里,央行在此时仍然没有降准的必要。董希淼认为,降准信号意义太过于强烈,容易被市场误读。“2017年的货币政策基调是‘稳健中性’,在这个基调下,预计央行在市场流动性紧张的时候,可能还会采取更多创新的工具,以更灵活地调节流动性闸门,实现保持流动性基本稳定的目标。”
温彬也认为, 2016年中国经济数据显示,宏观经济正逐步企稳,客观上要求货币政策保持稳健中性。而央行这次采取的临时流动性支持措施,主要是为应对季节性因素,保持金融市场流动性稳定和利率平稳,并未改变货币政策走向。
市场人士分析,节前的流动性暂时无忧,但节后到期的压力仍然不容小觑。货币工具创新也体现政策面临的两难。一方面,央行为了坚持稳定中性的货币政策基调,轻易不能采取普遍降准的方式;另一方面,现有的公开市场操作、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工具在资金的成本和期限方面又不能完全满足流动性需求。预计今年货币政策操作扩大抵押品范围是必然选项。
来源: 中国商网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