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行业资讯
  • 协会新闻
  • 金融动态
  • 协会公告
  • 重要通知
  • 行业资讯      

    马蔚华:用互联网思维做金融,有三个关键词即客户至上、开放包容、普惠民主

           互联网思维的三个关键词

      问:您会用什么样的词概括互联网思维?

      马蔚华:关于互联网的思维方式,我总结有三点:

      第一是客户至上。互联网企业更重视客户的体验,所以他们的产品和营销方式更注意和客户贴近。互联网能够不断地迭代创新和即时创新,因此能密切地研究客户在每一个时刻的需求变化。这一点我觉得传统银行虽然做了很多努力,但往往还达不到。

      第二是开放包容。传统银行由于历史形成的原因,内部制度比较封闭,有严格的风险控制制度,这也是多年来银行体系的特点所决定的。但是互联网金融是开放的、包容的,在一个平台上大家可以共同讨论、研发。这种包容开放可能越来越得到客户的欢迎。

      第三是普惠民主。在传统的商业银行,一块钱怎么能理财呢?不可能。但是余额宝可以。互联网金融正是在传统金融忽视的这些弱势群体中,在监管比较空白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传统金融的技术手段和运营方式令其没有办法解决这些碎片化需求,所以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弥补了这个空白。而互联网的高效能解决这些问题,既能满足这些弱势群体的需求,同时也能够赢得效益,所以这是一种普惠的金融,更会得到这个社会的拥戴。

      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并非二元对立

      问:怎么理解互联网金融?

      马蔚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之间其实没有那么对立。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填补了传统金融过去忽略的、不想做或不能做的地方。过去多年来一统天下的商业银行,现在因为互联网金融出现,无论在职能端、客户端,还是在它的负债端、收益端,都受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过去的支付体系曾经一直是传统银行全盘占领的,有了支付宝以后实际等于绕过了银行的账户,商家通过第三方支付和客户之间直接发生交易。这样银行面临的危机是什么呢?就是它失去了和客户的联系。如果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失去了和客户的直接关联,就无法洞察客户的变化需求。这会让银行失去了产品创新或者为客户服务的方向。

      其次,传统的银行,一般来说是靠客户经理推销自己的产品。而互联网金融的特点则是互联互通,就是客户和互联网金融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可以共筹、共建、共创。实际上它更了解客户对产品的需求,他们共同创造的产品可以更符合市场的需求。

      第三,互联网金融用互联网特定的形式,把客户的需求和互联网支撑的产品结合在一块,即场景化的营销。场景化的营销比如春节时候抢红包,还有快的打车这一类。实际上背后都是对银行信用卡账户的争夺,这种营销方式非常容易被客户、尤其是年轻客户所接受。

      但这些对传统银行来说,目前还不足以构成致命威胁,因为目前巨大的市场还是在传统银行这一边。真正值得传统银行深思的是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和思维方式。

      传统银行最需转变的是思维方式

      问:您觉得互联网金融时代的银行转型变革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最难点是什么,如何去突破?

      马蔚华:我觉得这个互联网的金融的出现,虽然对传统银行有冲击有挑战,但是它实际上赋予了传统银行一种危机感,一种机会。

      在这期间,最关键、最困难的不是技术,而是你的思维方式。是传统银行能不能因势而变,因您而变,也就是能不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变化来改变自己。习惯的东西是可怕的,传统银行长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要想改过来需要一个痛苦的过程。当然必须认识到这是一个生死的界限,不创新求生就可能被淘汰。所以未来最关键的是让商业银行能够认识到严重性、危机性和重要性,从变革自己的思想观念入手来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

      创新源于责任感和兴趣

      问:那么从您自身经历谈谈创新。您从1999年开始领导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招行,到现在招行已成为业内翘楚、最具创新精神的金融机构,您这种创新的领导能力源于何处?

      马蔚华:我觉得有两种因素支撑我的职业生涯。第一是职业道德。职业道德本质是一种责任感,既然接受了这个职务,就必须为这家银行负责。为这家银行负责就是为股东负责、为客户负责、为员工负责,往大一点说为国家负责,也是为自己负责。这些责任感一直是支撑我这些年的一个很重要的力量。

      但是光有责任感是不够的,责任感是一个很枯燥的信念。第二个因素是一种兴趣,有了兴趣自然就会有热情、有耐力,就会矢志不渝。因为中国正在面临巨大的改革,特别在金融领域。我们需要探索在中国如何走商业银行的道路,这个探索是非常伟大的,对个人来说也有很多新的挑战。对我来说,探索一个新的事物是我的兴趣所在。创新突破后的喜悦,应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体验。

      迭代创新和长远战略不矛盾

      问:当前人们都在谈快速迭代、微创新。那么,长远战略还重要吗?如何把握战略的坚定性与灵活性?

      马蔚华:战略仍然非常重要,是相对长的一个认识。我非常主张一个企业一定要研究未来,研究全球,研究宏观。所以我有三句话,叫不知未来者,无以评判当下;不知世界者,无以理解中国;不知宏观者,无以把握微观。因此,银行的战略应该有一个方向——满足客户的需求。但在每一个战略步骤上可以有灵活性。比如说互联网出现了,该如何调整自己适应客户?所谓迭代创新都是战略过程中的战术问题。如果没有方向和战略,即便不断地迭代创新,你的战略目标还是难以满足客户需要。

      认真和创新让中欧不断追求卓越

      问:您觉得中欧20周年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发展道路,中欧的发展和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怎样的联系?

      马蔚华:中欧的校训写得很好:认真、创新、追求卓越。首先是认真,接着是创新,然后是追求卓越,这是一个逻辑的顺序。对商学院来说,认真非常重要,这一点中欧当之无愧。我现在担任中欧国际顾问委员会的中方主席,与师生接触下来,我觉得他们的认真严谨是在众多商学院里是最突出的,这让我以中欧为荣。

      光认真还不行,还必须创新,否则无法追求卓越。所以中欧在认真的基础上做了很多创新,无论是教学的方法、内容,还是目前正在探讨的在线教育,都是创新。中欧用了20年时间实现了“优秀”,它正在不断接近卓越。

                                                                        来源:中国企业家网

     

     

    版权所有 © ks6899(http://www.hbpawn.cn)    技术支持:银河盛世
    ICP备案号:冀ICP备11013510号-1